2016-04-01来源:未知 |
与时俱进意识和个性意识的增强,是当今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特征。其间,画家各自的审美取向千差万别。就山水画而言,有相当一部分走的是传统的、借鉴西方的道路,然而他们各自切入传统和西方的角度有着种种差异,特别是各自艺术悟性和文化素养又有许多不同,因而所取得的创作成果也就拉开了距离。本文所要评述的画家晏明,就属于这个艺术领域成功的范例,由于具备悟性和札实的传统功底双重条件,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中西合壁,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风格,内涵的深沉与语言的清新,使他在当今画坛成为一线名家。其艺术市场高歌猛进。 晏明1961年出生于古城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书香门地的家庭熏陶,很早就把他的兴趣引向书画艺术。18岁时他考入扬州国画院研习书画创作,又曾在报社做过美术编辑。而后又考入久负盛名的中国美术学院,严格的、科学的、系统的艺术教育磨炼出扎实的绘画基础和广泛的艺术素养,造就了他在书画艺术、平面设计等方面的成就。作品《秋望》、《西部生机》、《旷韵图》先后在由中国美协主办《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大展》、《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中获奖。其作《雪原情愫》、《故园秋韵》分别在《首届江苏美术节》和《首届江苏省山水画作品展》上获奖。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其作。他还应邀赴德国、奥地利、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和联展。德中文化交流协会特授予他“杰出艺术家荣誉奖怀”。其发展之快,成果之显著,使人产生“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晏明山水画的审美特质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色墨协奏,诗情流溢。最能体现这种个性特征的是一批以古诗为母题的作品,或称为“古诗意系列”。这些作品所创造的审美境界,不是传统意义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而是从对自然美的深入感悟中,提炼出最打动人心的若干“因子”,组合为理想化的山水,或可谓“心象山水”。作品意境深远清新、宁静、澄明、和谐,富于文化积淀和书卷气息。作品充满诗情幽趣,如梦如幻,高雅清丽。时而如长萧短笛,清音激越;时而似江南丝竹,萦回往复,令人动情。这类山水作品不仅具有高古的内在情韵和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而且也是现代人由心态浮躁转而追求返朴归真的心理折射,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泯灭已久的心中山水境界的回忆。传统情韵与现代意识在这里实现了奇妙的契合。这也正是晏明山水画受到国内外众多当代人喜爱和收藏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晏明信守“借古开今”、“借洋兴中”的法则,一方面,他从前辈大师那里借鉴用笔、用墨和章法布局之道,领悟虚实、黑白、开合的辨证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从西方绘画借鉴色彩的丰富变化和光感表现,并大量运用现代构成营造画面结构。传统意蕴和古典精神在新观念的重组下获得再生。作品中,皴擦与泼彩相汇合,笔墨与肌理相交融,水墨为骨气,彩色为神韵,共同协奏出如梦如幻的生命乐章。在他笔下,长空云烟变幻迷离,山岭奇俊氤氲灵秀,林木劲拔不乏苍润,溪流清冽欲溢画外,冰雪融融蕴含生机。宋代山水画大师郭熙有名言“春山艳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四种山水诗境,在晏明笔下都有所表现,但他似乎尤其偏爱秋色之美,所以前人诗句多为咏秋,画面境界多为秋景,也许是因为秋山明净、秋高气爽,最适合于抒写他胸中诗情的缘故。在此类作品中,他对水份和色彩的运用更为丰富微妙,充分显示出驾驭传统技法的能力和把握新技法的得心应手。层迭的色墨中透出晶莹的光影淡雅之中铿锵有声,晕染之间棱角分明,散发出一种节奏有致、韵味绵长、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气息。 晏明的诗情山水画回荡着积极的生命意识和拥抱自然、吐纳与共的诚意,这既是一种美学追求,也是一种性格、格调的自然流露。传统型的画家多崇尚积累中的渐变,现代型的画家多崇尚变化中的积累;传统型的画家多追求完美,追求笔墨与情性的高度统一,现代型的画家多追求创意,追求整体构成的视觉张力和观念表达。从负面影响看,前者可能过于守成,后者可能浮躁浅薄。总的看来,晏明是一个折中型的画家,他既有对艺术现代性的深切渴望,又有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一往深情,因而他总是处于执着的探索之中,从形式与内涵两个层面下功夫。晏明的山水画的审美特质有着鲜明的江南文化气质,清丽、婉约、微茫、雅致,显现出画家机智敏捷的天性,善于将理性的思考与感情的倾泻熔为一体,善于创造清幽奇秀、如梦如幻的诗境。
晏明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已日渐明朗,趋于成熟,并具一定的影响力,我为之庆幸。真诚的期望他在不懈的探索中进一步充实、完美,使自己的艺术品格再升华到一个新境之中。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