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来源:中国文艺网 阅读:0 |
“如画”是西方风景画的重要概念,形容客观的一切现实事物之美,即“像画或适宜入画的”。18世纪,英国出现了被誉为“如画”的自然审美风尚。它的确切含义是美丽的自然风光,看起来就像风景画一样,理论家普莱斯将“如画”定义为介于美与崇高之间的美学范畴,因为“如画”既具有崇高之伟大、力量之强大的美学特征,又具有优美的光滑、对称、和谐的审美特征,从而在崇高与美丽间显示出粗陋、变异、不规则与衰朽破败的中和。这些审美特征是建立在自然界事物成长与流逝的基础上的,而呈现这些审美情感的自然风景则被视为“如画”。 陆庆龙风景画显然倾向于“如画”的设计。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观者简单地使用“如画”这个概念观看他的新作时,那么观者的感受与理解需要不断地修正这个概念,甚至加以改造这个西方“如画”的概念所指称的审美情绪与情感。譬如画面出现的当代趣味,沉静与纤尘不染的气质,诗与远方的情绪,更加符合中国文化特有诗意与禅意。陆庆龙的作品总体方向是明朗的,即通过描绘熟悉的家乡风景和一些写生风景,如淮北田园、江北雪景、西北山区和高原地貌等。画家在画面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天与水的作为留白的暗示,构图的抽象性,强调线性框架,轮廓的清晰性与质感的丰富性,心平气和气的精密感,画面整体作品对视觉真实的追求,但是这个真实是理想空间的逼真幻象,其空间的静止感、纯净波澜不起,展现出空灵而梦幻的一面。作者对光的精微的洞察力与处理功夫,显示出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乡土风景所象征的理想与思想的追求。 陆庆龙对欧洲巴比松画派、康斯泰博尔、库尔贝都有学习,他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风格的叙事特点。他不仅有对自然的精细观察,还与略显夸张和富有表现力的绘画手段结合,用稠厚的油画颜料模拟、塑造田野物象那种的粗糙的,裸露的,野性的生命。画家处理画面的调性娴熟,充分发挥油画色彩特性,绚烂而沉稳的色彩系列呈现强烈的色彩表现力。另一方面,他组织造型细节、对质感、对形态的深入描绘,组织和概括实体嘈杂的细节,同时将质地细节秩序化,刚好控制在装饰性图案和写实纹理之间,将细节尽量地控制在整体描绘当中,让细节质感都概括到完整块面当中,形成了轮廓简化而内容丰富的块面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家把与写实主义对立的抽象图案的设计协调起来。 随着画家的创作阅历的丰富,他的作品追求内在的沉郁意义,笔迹斑斑的质地感的乡土意义的展露,阐述他的乡土叙事,乡土的样态与乡土的本质。淮北的土地本身的贫瘠、丰饶、荒蛮、沉寂、喧闹,土壤的覆盖植物,没有修饰的土路形状,乡野物体的野性表达。这样土地是最古老的精神的呈现,也是富有性格的,一条土路亘古洪荒,沧桑流年,生命的各种痕迹都在画面里面呈现出来,无法了解那些伸向远方的土路,是怎样被踩踏,要到达那里,曾经经历了什么。土地的地貌特征产生了一种强烈感染力,形成了重要的审美与象征意味。 画家有着深沉的乡土情怀,他熟悉乡土的一切,理解土地在乡村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些土地在陆庆龙的作品里担任重要角色。土地太普通了,但又是万物的母亲,我们当然也在其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土地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常常通过祭祀等方式表达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激。在现实层面,土地从来都是国家民族基础和财富。而对社会和普通乡人而言,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陆庆龙的创作显然触及到中国乡土的普通劳动者安身立命的核心。 因此,在画家精心处理下,他的风景作品当中那些可以称之为美学的特质是产生一种奇妙的宁静与绝尘,漂浮着寂静的遥远乡村土地,温柔而多情地愉悦着我们的视觉,这种特质是如此地牵动人心,以致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的作品仿佛在轻轻地陈述,被遗落的风景并不简单,这里没有神,只有生命的过程,隐含着辛勤劳作的样态,隐含着生命奋斗的力量,具有诗意般孤独感的风景。 陆庆龙的作品充分证明,对于绘画自身就有一种真实性,它虽然是一块铺开的画布,却是一个用油画颜料的特性和质感的厚度所限定的两维平面世界。而画家的作用只是去解释这个两维世界,以自己的方式解释这个世界,而艺术生命正是在这个解释过程中获得自身,证明自身的意义。同时,也是从“有我”到“无我”的逐步升华的过程,在王国维那里,“无我之境”是高于“有我之境”。这是中国美学特征之一,艺术家总是愿意将个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想要成为它,艺术家利用“自然”将个体包裹起来,人与自然就不会撕裂开来,而且化身为自然之物,因为我们从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赵昆) (作者系中国美协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洁 |